长三角党建品牌
长三角党建品牌——试论党建理论与品牌强国之关系
来源:城市中国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5-02-11  

试论党建理论与品牌强国之关系

长三角党建品牌——《学习园地》

1739267665873330.jpg

党建理论与品牌强国战略之间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党建理论为品牌强国建设提供政治引领、组织保障和文化支撑,而品牌强国战略的实施则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两者共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党建理论为品牌强国提供政治引领与价值内核

1. 政治方向保障

   党建理论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品牌强国作为国家战略,其核心目标需与党的政治方向一致。例如,党建品牌建设要求“把准政治方向”,杜绝形式主义和娱乐化倾向,确保品牌建设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这种政治属性为品牌强国战略提供了意识形态保障,使中国品牌在全球化竞争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资本逐利导向的偏差。

 

2. 红色文化赋能品牌精神

   红色文化是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奋斗精神(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为品牌建设注入精神内核。例如,贵州铁投集团通过“铁投同心”党建品牌,将“守初心、强信心”的企业精神融入铁路建设,推动贵州从“地无三尺平”迈向“高铁时代”,其品牌成功背后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支撑。这种文化传承使中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更具辨识度与认同感。

 

 二、品牌强国战略推动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实效

1. 品牌化思维提升党建效能

   品牌强国战略强调差异化与影响力,党建理论吸收这一理念,推动基层党建从“任务型”向“品牌型”转型。例如,“荔刻学”“红立方”等党建品牌通过体系化设计(如“学、帮、办、改、调、动”六大子品牌),将党建目标具象化,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这种创新使党建工作更贴近实际需求,增强群众参与感。

 

2. 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作为品牌强国的主力军,通过“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力。例如,北京红帆动力提出“双培养一输送”机制,将党员培养为业务骨干,推动“党建+技术创新”项目,使党建成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贵州铁投集团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实现铁路建设与党建管理的数字化协同,加速了“高铁里程从01808公里”的跨越。

 

 三、党建与品牌强国的协同效应:以制度与全球视野为纽带

1. 制度保障与长效机制

   党建理论中的考核机制(如党员积分管理、星级党支部评定)为品牌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例如,贵州铁投集团通过“五加”党建体系(党建品牌创建+示范点建设+联建共建等),形成品牌建设的闭环管理,确保品牌生命力。这种制度设计可推广至企业品牌管理中,强化质量管控与持续创新。

 

2. 全球竞争中的文化输出

   品牌强国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还需文化软实力。党建理论中的“文化认同”策略(如红色经典学习、国际陆港的“区港联动”)为中国品牌“走出去”提供文化背书。例如,贵阳国际陆港通过党建联建共建,推动中欧班列与跨境物流品牌建设,将中国铁路标准与文化影响力辐射至“一带一路”沿线。这种以党建为纽带的国际合作模式,增强了中国品牌的全球叙事能力。

 

 四、理论互鉴与未来路径

1. 双向赋能的理论框架

   党建理论中的“四个维度”(政治方向、品牌意识、根本目标、方法路径)与品牌强国的“质量提升”“创新驱动”形成互补。例如,党建品牌强调“避免同质化”,而品牌强国需突出差异化竞争力,两者共同指向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2. 数字化与青年群体的联结

   新时代党建品牌通过短视频、VR技术等吸引年轻人,这与品牌强国战略中“年轻化营销”的需求不谋而合。例如,“学习强国”平台与国企智慧党建系统的结合,既强化党员教育,又为品牌传播提供数字化工具。

1739269984942826.jpg

综上所述 ,党建理论与品牌强国战略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通过政治引领、文化赋能、制度协同与全球视野,两者共同构建了“红色引擎驱动品牌崛起”的发展模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党建品牌国际化路径,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全球品牌竞争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双重动力。

撰稿 春全 吴亮  编辑东东   审核天峰